2015年第8期,总242期,月刊

“好人好事”与中国人的慈善观
刘威
(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,吉林 长春 130012)
摘要: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,慈善就是“好人好事”。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慈善实践形式,“好人好事”与做人、“报”、“人情”、熟人关系、“家”等本土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中国人喜欢将“好人”、“好事”相提并论,将善行与德行挂钩。他们相信,个体经由行善(“做好事”)而完善道德,可以成为“好人”。虽然“好人好事”是人人皆可的寻常事物,但实际上,士、官、富、商等精英阶层都被赋予了较多的行善责任,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取向。由于国人对“好人好事”有着严苛的道德要求,导致“好人难做”。“报应”的深层意识和“报答”的人情法则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对慈善的理解。在“亲亲”等儒家文化的浸染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塑造下,“好人好事”的发生呈现出差序格局的样态,即以地缘、血缘和姻缘关系为基础,由近及远、由亲到疏地展开求—助关系,最终形成同心圆波纹似的社会支持网络。
关键词:慈善事业转型;好人好事;慈善观;慈善文化;本土资源

作者简介:刘威,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,研究方向: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。
版权所有:吉林省社会科学院《社会科学战线》杂志社 © 1978-2024
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邮政编码:130033 电话:0431-84612431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吉ICP备05000827号-4